2023年1月9日《重庆日报》《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深刻领会“六个坚持” 科学把握历史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要理解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准确把握历史主动的理论支撑和科学思维。
以坚持人民至上塑造历史主体。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中华儿女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魄突破了一道道历史障碍,解决了一个个历史难题,造就了一次次历史辉煌,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前。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进一步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群众参与公共决策机制、群众动员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进而汇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以坚持自信自立凝聚历史定力。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将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10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自立自强、不懈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党的百年成就和成功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根据中国的实际自己决定、自己奋斗出来的,展现出的是自信自立所塑造出的伟大历史定力。新征程上,以坚持自信自立凝聚历史定力,就要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历史进步。掌握历史主动,根本目的在于立足现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认识、尊重、利用历史规律,能动地预见和规划未来是历史主动性的显著特征。新征程上,以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历史进步,就是要科学把握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宝贵经验及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悟透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把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要树立突破意识,根据时代变化与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实践不断为理论发展注入新活力。要树立开放思维,把创新理念渗透于理论、科技、制度等各领域,形成在创新中实现引领,在引领中把握历史主动的生动局面。
以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历史之问。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出卷人,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历史任务。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以理论和实践上的自觉,回答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系列复杂性、根本性问题。新征程上,以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历史之问,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改革发展中的真问题和有意义的问题;善于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问题透视本质问题等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在解决旧问题中提出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时化解遗留的老问题;善于把握核心问题、战略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大问题带动解决具体问题,从解决具体小问题逐步推动解决大问题。
以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历史机遇。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显著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用系统观念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征程上,我们要杜绝静止、孤立、片面看待问题的思维,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要加强整体性推进,突出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全面性和平衡性,大力推动东中西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短板”与“长板”齐头并进。
以坚持胸怀天下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必须顺应历史大势。坚持胸怀天下顺应历史大势,就是以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的历史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和坚定的历史担当,站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新征程上,坚持以胸怀天下顺应历史大势,就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深刻反思和系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全球化的特点和内在矛盾,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要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吸收借鉴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人类的进步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坚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解决人类发展难题。(李廷勇、马兵)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重庆日报链接:https://m.cqrb.cn/cqrb/2023-01/09/009/content_rb_229151.htm
上一条:2023年1月11日《重庆高校思政工作者》:重庆三峡学院: “三维分层”模式,让思政课显特色
下一条:2022年12月16日《重庆日报》《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于会文走进重庆三峡学院讲授思政课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关闭】